浙江省政协委员呼吁补齐乡村医疗急救短板、畅通急救“最后一公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乡村医疗急救短板现状
急救设施设备不足
在许多乡村地区,急救设备如除颤仪(AED)的配备数量极少甚至为零。除颤仪是心搏骤停患者急救时极为关键的设备,每延迟1分钟使用,患者的生存率就会显著下降。乡村地区缺乏这些设备,使得在突发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时,无法及时开展有效的急救措施。
救护车数量有限,而且部分救护车车况较差,缺乏必要的急救药品和器材更新。例如,一些乡村的救护车可能没有足够的氧气供应设备或者先进的生命体征监测仪器,影响了患者在转运途中的救治质量。
急救人员短缺且专业水平有限
乡村医疗急救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乡村医生数量本身就相对匮乏,其中经过系统急救培训、能够熟练掌握急救技能的人员占比更低。很多乡村医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级生命支持(ACLS)等急救培训课程。
由于乡村地区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待遇较低等因素,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急救人员,包括具备急救护理技能的护士和急救经验丰富的医生。这导致乡村急救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急救需求。
急救知识普及程度低
乡村居民的急救知识普及程度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大部分村民缺乏基本的心肺复苏(CPR)、止血包扎等急救技能知识。例如,面对有人突然晕倒的情况,很多村民不知道如何判断患者是否心跳呼吸骤停,更不知道如何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操作。
乡村地区针对急救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较少,缺乏系统的、持续性的培训机制。学校、社区等场所没有形成有效的急救知识普及氛围,导致在紧急情况下村民往往只能等待专业急救人员到来,而错过了急救的黄金时间。
补齐短板、畅通“最后一公里”的意义
提高乡村居民生命健康保障水平
及时有效的医疗急救能够在突发疾病或意外伤害的关键时刻挽救生命。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等突发状况,若能在乡村内快速开展急救措施,如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减少致残率。这将从根本上改善乡村居民的生命健康保障状况,尤其是对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更为重要。
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良好的医疗急救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健康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补齐乡村医疗急救短板有助于吸引人才回流乡村,当乡村具备与城市相当的基本医疗急救保障时,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到乡村投资创业、生活居住。同时,健康的乡村劳动力也是发展乡村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推动城乡医疗急救均衡发展
缩小城乡在医疗急救领域的差距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目前城市的医疗急救体系相对完善,从急救网络布局到人员、设备配备等方面都较为成熟。而补齐乡村短板,可以使城乡居民在面临突发医疗紧急情况时都能享受到相对平等的急救服务,体现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实现路径
加强设施设备建设
加大对乡村地区急救设施设备的投入,逐步增加AED的配备数量。可以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在乡村学校、村委会、集市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置AED,并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
改善乡村救护车的配置情况,定期更新车辆和车载急救设备、药品。同时,建立乡村急救物资储备库,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大规模紧急救援时,有足够的急救物资可供使用。
提升急救人员素质
加强对乡村医生和其他相关人员的急救培训。制定系统的急救培训计划,包括基本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等)和高级急救技术(如气管插管、静脉输液等)的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可以采用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操作相结合,邀请城市三甲医院的急救专家到乡村进行现场指导。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乡村急救人员的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专业人员投身乡村急救事业。例如,给予急救人员岗位津贴、职称晋升优惠政策等,稳定乡村急救队伍。
普及急救知识
开展多种形式的急救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利用乡村广播、电视、宣传栏等传统媒介以及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传播急救知识和技能。制作简单易懂的急救知识手册、视频教程,免费发放给村民。
在乡村学校开展急救知识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和技能。同时,组织村民进行急救知识培训和演练,提高村民的急救参与度和实际操作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