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绿色交通再添国家级新名片
白沙服务区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刚刚入选国家零碳试点的服务区,正成为琼州大地绿色交通转型的生动注脚。
在海南什运至白沙高速公路旁,白沙服务区以其独特的“琼黎绿驿”主题,近日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第二批公路水路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项目,成为海南首个国家级交通零碳试点高速服务区。
这一消息于2025年10月中旬由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公开发布,标志着海南在绿色交通领域迈上了新的台阶。
白沙服务区零碳项目整合了建筑节能、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污废处理、智慧能源管理等先进技术,致力于打造集“零碳供能、低碳服务、绿色出行”于一体的零碳服务区标杆。
01 项目亮点:四大技术赋能零碳转型
白沙服务区零碳试点项目通过四大关键技术系统化地推动服务区的零碳转型。
建筑节能,源头减碳——服务区基于自然通风、遮阳等建筑被动节能设计,从源头实现减碳。
服务区用能设备100%电气化,并通过用能设备100%使用新能源发电电力,实现零碳排放。
光储一体,多联互动——海南聚焦光储一体、多联互动,在服务区屋顶、停车场顶棚等区域铺设分布式光伏板。
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22万千瓦时,100%满足服务区用电需求。同时配套储能系统,解决光伏发电“间歇性”问题,实现能源稳定供应。
智慧管控,协同自洽——项目搭建了数字化能源管理平台,实时监测服务区用电、用能情况。
通过智能算法优化能源分配,减少能源浪费;对碳排放数据进行动态追踪,实现“碳足迹”全程可视化,为后续碳减排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绿色服务,全面升级——服务区内设有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通过构网型柔性互联能量转供装置,实现服务区建筑和充电桩变压器互联,最大限度实现绿色充电服务。
项目还引入节能污水处理设备,推行垃圾分类处置,打造“低碳便民”的服务环境。
02 建设背景:海南绿色交通战略布局
白沙服务区零碳试点并非海南在绿色交通领域的首次尝试。
近年来,海南交投持续加大在绿色公路、低碳服务区、新能源交通等领域的投入。
先后在冯家湾、保亭、屯昌、枫木等10处高速公路服务区开展分布式光伏改造。
其中,冯家湾服务区作为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的零碳服务区建设试点,入选了中国公路学会2025年全国交通与能源融合创新案例。
2023年1月,三亚市成功通过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绿色出行创建考核,成为全国绿色出行城市,也是海南省唯一的绿色出行创建城市。
三亚在绿色出行创建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43.74%、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达91.7%、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100%、绿色出行比例达87.13%。
03 未来规划:系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在2025年7月召开的《海南低碳岛建设方案》专场新闻发布会上,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安全总监李丽介绍了海南交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系列措施。
一方面,海南通过补贴政策鼓励老旧车辆报废更新。2025年上半年,共受理18辆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51辆新能源城市公交车更新补贴申请。
全省除特殊用途及零关税进口车辆外,城市公交车、出租汽车(含网约车)新增和更换车辆清洁能源占比均达100%。
另一方面,海南推动完善洋浦港甲醇、LNG等能源加注设施建设。2025年7月2日,国内首艘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首次绿色甲醇加注任务圆满完成。
同时,推动三亚投入4艘采用太阳能和油电混合动力的新能源船舶,引导港航企业投产2艘绿色、智能、新能源汽车专用客滚船舶。
在构建高效货运和绿色出行体系方面,海南积极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应用,创新推出“海南自贸港—西部陆海新通道”多式联运“一单制”业务应用。
海南还持续开展绿色出行宣传,2024年,海口、三亚、儋州等7市县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均达到60%以上。
04 深远影响: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绿色动力
白沙服务区零碳试点项目的实施,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510吨,为海南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贡献重要力量,助力海南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该项目不仅提升了海南交投的品牌知名度与行业影响力,也为后续承接更多绿色交通项目、拓展新能源合作领域奠定了基础。
海南2030年将全面禁售燃油车,预计全岛将有200万辆左右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容量。
在自贸港政策优势下,海南还可以向东南亚市场出口新能源汽车产品及技术,这为海南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目前,海南全省清洁能源装机的比重已达到67%,到2030年将超过85%。
截至2021年8月,海南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已达5.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倍。
白沙服务区的零碳实践是海南绿色交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服务区的光伏板到串联起环岛旅游公路的绿色出行生态,从新能源汽车全域推广到绿色船舶驰骋海洋。
琼州大地上,绿色交通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海南的探索表明,绿色转型不仅是责任与担当,更蕴藏着无限机遇与发展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