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铜峡灌区改造冲刺冬灌:70亿工程的"水脉保卫战"在宁夏平原的秋阳下,54.51公里的渠道工地上,300多名建设者正以"三班倒"的节奏浇筑混凝土护坡,50余台机械昼夜轰鸣。这场国庆假期不停歇的施工大战,正是总投资70亿元的青铜峡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冲刺冬灌通水的关键一役。作为全国水利领域"两重"标志性工程,该项目不仅关系到11个县(市、区)的农业命脉,更在重塑塞上江南的水生态格局。## 攻坚进行时:54公里渠道的倒计时冲刺2025年9月23日,青铜峡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第二批建设项目正式开工,涉及秦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等5条灌域6条干渠,计划10月20日前完成水下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的现实下,项目创新采用"挂图作战+动态优化"管理模式,将3.5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任务精确到小时排布。在汉延渠灌域施工现场,33台机械及近百名劳务人员同步作业,加紧进行渠道基面修整和砂砾石回填;惠农渠叶盛段已完成土方开挖6万方、回填15万方,混凝土浇筑1300方;东干渠改造项目则有200余名施工人员开展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总体进度达11%。宁夏水利工程建设中心负责人白璐表示,13个标段全体参建单位正抢抓秋季施工黄金期,确保如期完成渠道水下部分施工。这种高强度施工背后,是冬灌对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影响。宁夏水利水电工程局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张瑞的话道出核心:"冬灌关系着灌区来年的收成,我们多抢一小时进度,灌区百姓就多一分安心"。据测算,改造后的渠道将使引水支渠平均灌溉周期缩短,彻底解决上游高口高地灌溉难题。## 破局之道:攻克复杂地质的工程智慧青铜峡灌区改造面临的挑战远超常规水利工程。惠农渠标段监理总监刘波指出,该区域存在高地下水位、流沙层等复杂地质条件,基础施工极易出现塌方、渗水险情。春季施工时,沙尘天气还对材料质量管控带来额外考验。为应对这些难题,建设团队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地质处理技术:针对流沙层和高水位问题,采用高效排水措施保障基础施工安全,对隐蔽工程执行严格的验收程序资源调配方案:科学调配60余台大型设备、100多辆水泥罐车,在一个多月内完成6.04公里渠道砌护质量管控体系:监理人员全程紧盯基础开挖、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严格控制施工工艺标准数字化管理:运用宁夏水利工程建设协同平台实现"智慧管理",通过数据共享提升决策效率这些措施已在实践中见效。今年3月开工的第一批工程中,惠农渠望洪段及第二农场渠段16.25公里渠道砌护完成后,在春灌中就展现出显著效益——渠道输水效率大幅提升,渗漏损失有效降低,安全性和稳定性明显改善。## 工程全景图:70亿投资的多维价值重构青铜峡灌区现代化改造工程绝非简单的设施翻新,而是一场覆盖银川、石嘴山、吴忠3市的水系统革命。总投资70亿元的工程包含四大核心板块:输配水工程:改造干支渠道303条1300公里,目前第二批项目正推进54.51公里渠道砌护调蓄体系:新建9座调蓄水池和3处干渠调蓄工程,提升水资源调控能力灌排设施:更新改造25座灌排泵站,治理22条377公里排水沟道数字赋能:建设数字孪生灌区,实现灌溉"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提升从历史维度看,这项工程让有着近300年历史的惠农渠等古灌渠焕发新生。作为引黄灌溉的"主力军",惠农渠承担着6县区115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其改造将使渠道标准化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而从生态视角,工程通过节水改造和生态修复,正在构建"节水高效、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生态灌区新格局。## 民生答卷:从水脉畅通到乡村振兴青铜峡灌区改造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千万农户的获得感中。2023年完成的秦汉渠灌域(二期)项目,仅改造5.6公里渠道就保障了灵武市2.25万亩农田冬灌上水;今年春灌中,首批改造的16.25公里渠道已解决上游灌溉难题。按照规划,全部工程完工后将形成覆盖更广、效益更优的灌溉网络。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正逐步显现:节水效益:渠道砌护大幅降低渗漏损失,提高输水效率,为深度控水节水提供硬件支撑农业保障:灌溉周期缩短和供水稳定性提升,直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助力粮食安全生态改善:通过灌排体系优化,减少农田面源污染,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稳定的灌溉保障为特色农业发展奠定基础,注入乡村振兴的"水动力"目前,工程建设者正朝着10月20日的通水目标全力冲刺。当混凝土护坡最终合龙,当冬灌水流经改造后的渠道,这场持续三年的灌区升级工程,将为塞上江南编织起更坚固的水安全保障网,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