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研究的最新进展。四项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首次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有望破解月球正背面巨大差异之谜。相关研究如下:揭示月背岩浆活动:首次揭示月背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两期不同性质的玄武质火山活动,表明月球背面可以维持持久的火山活力。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过反弹,指示月球发电机磁场并非单调衰减而是存在波动。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发现其显著低于正面月幔,指示月球内部水分布也存在二分性。发现月球背面玄武岩的来源:首次发现月球背面玄武岩来自异常“贫瘠”的月幔区域,缺乏钾、磷、稀土元素等容易在岩浆熔体中富集的不相容元素,科研团队将其称为超亏损月幔。对于这一超亏损月幔源区的形成原因,提出了两种可能性解释。一是嫦娥六号玄武岩来自月球早期深部、未受扰动的超亏损月幔,该月幔形成于最初的岩浆洋分异结晶过程,这暗示月球早期岩浆洋结晶过程中,月幔源区正面和背面可能是对称的,目前月球的“二分性”可能是后期月质作用改造的结果。二是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巨型撞击事件引发的后期强烈火山活动,抽取了大量岩浆,使得剩下的月幔变得极度“贫瘠”,形成超亏损状态。这些发现为人类了解月球早期内部如何分层、冷却和演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信息,是揭开月球正背面巨大差异之谜的关键一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