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升级正从多个方面重塑粮食市场格局,具体表现如下:消费结构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 主食选择多元:燕麦、藜麦、紫米等杂粮越来越受欢迎,低升糖的黑麦面包和糙米等也深受特定人群喜爱,如糖尿病病人。 消费重视个性化:不同年龄段和群体有不同的需求。例如,Z世代青睐即食杂粮饭等便捷产品,老年人偏好高钙小米等易消化食品,婴幼儿则有有机米粉和无添加胚芽米等专用产品。健身人群会选择高蛋白的鹰嘴豆粉等,露营爱好者带动速食杂粮餐热销,小包装粮油产品契合独居青年需求。 品质成为核心诉求:消费者更加注重粮油产品的品质,知名品牌粮油成为优先选择。有机粮食、高纤维杂粮等优质粮油产品市场溢价能力显著,部分高端精品礼盒包装的有机大米等溢价更高。产业链各环节发生改变: 种植端:科研人员研发出强筋麦、弱筋麦、功能水稻、富硒小米等粮食新品种,农民也更多地种植附加值高、功能更强的优质粮食作物,种植管理更加精细化。 收储端:收储企业改变混收混储的经营模式,针对不同品种专收专储。 加工端:加工企业通过精准定位、科学配方和差异化加工,满足细分需求,同时粮食包装也更加多样化,精准匹配不同场景。 销售端:除了传统的超市和电商平台,不少农户还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进行销售,如粉丝“云认领”农田等,将粮食交易转化为有温度的情感连接。优质专用小麦市场兴起: 需求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转变,对面条、包子等传统面制品以及烘焙食品的品质、口感和营养要求提高,专用面粉的使用量增加。2024年专用面粉占我国面粉总产量的比例增长至近40%,功能性、营养强化类面制品市场规模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带动了高蛋白质、高膳食纤维等特殊专用小麦品种的需求增长。 进口替代加速:2025年我国小麦进口量大幅下降,1-4月累计进口106万吨,同比减83%。国产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比重持续扩大,对进口麦形成有效替代,市场替代效应从华南向华东扩展。 产业链协同发展:需求拉动与供给优化促使国内优质专用小麦市场前景广阔,河北、山东等地粮库与广东烘焙企业签订直供协议,缩短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同时也带动了主产区优质麦种植面积扩大。品牌化发展趋势明显: - 需求升级推动粮食消费品供给提质,消费者更加看重品牌。各地通过打造粮食区域公用品牌,如五常大米、忻州小米等,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品牌化发展能够让企业实现“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提高种粮效益,让农民更多分享粮食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