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组合拳显效:8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实现20.4%大幅增长2025年8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迎来显著反弹,当月同比增长20.4%,较7月的下降1.5%实现跨越式提升,同时带动1-8月累计利润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9%。这一数据不仅终结了自5月以来累计利润持续下降的态势,更凸显出宏观政策"组合拳"的精准发力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核心数据与结构特征从利润表现的核心指标看,8月工业企业盈利呈现"增速反弹、结构优化、成本改善"三重特征。在累计数据方面,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与1-7月持平,为利润恢复奠定了稳定基础。成本端出现积极变化,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同比减少0.20元,是2024年7月以来首次当月同比下降,直接推动营业收入利润率回升至5.83%,同比提高0.90个百分点。从行业结构分析,三大门类呈现分化发展态势:制造业表现突出,1-8月利润增长7.4%,较1-7月加快2.6个百分点,其中8月单月利润同比增幅达26.4%。装备制造业成为关键支撑,1-8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7.2%,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5个百分点。上游制造业利润增速尤为亮眼,8月同比增长100%,钢铁、石油加工行业利润更是由去年同期的负值转为正增长。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速加快,1-8月利润增长9.4%,较前期加快5.5个百分点,8月单月增速高达49.3%,主要受益于全社会用电量连续两个月超万亿千瓦时的刚性需求支撑。采矿业虽仍处下降区间,但降幅持续收窄,1-8月利润下降30.6%,降幅较1-7月收窄1.0个百分点,8月单月降幅收窄至23.0%,其中黑色金属采矿业利润同比增长4.3%,显示出"反内卷"政策对部分细分领域的积极影响。分规模看,不同类型企业利润均有所改善,呈现协同复苏态势。1-8月规模以上工业中型、小型企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7%、1.5%,较1-7月加快1.1个、0.4个百分点;大型企业降幅较1-7月收窄4.6个百分点,反映出政策红利在不同规模市场主体间的均衡传导。## 政策驱动的多维解析8月工业企业利润的大幅增长,本质上是供给侧与需求侧政策协同发力的结果,形成了"需求牵引、秩序规范、价格修复"的良性循环。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释放动能。今年实施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特别是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加力扩围,在大规模财政补贴刺激下,有效激活了重点品类消费潜力。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增速比去年同期高1.3个百分点,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消费市场的回暖通过"需求牵引供给"机制,直接带动消费品制造业利润改善,1-8月消费品制造业利润由1-7月的下降2.2%转为增长1.4%,实现根本性扭转。"反内卷"政策对市场秩序的规范作用尤为关键。针对工业领域存在的"量增利减"现象,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这一政策直接推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出现积极变化,8月PPI同比下降2.9%,降幅较上月收窄0.7个百分点,环比结束连续8个月下行态势转为持平。价格信号的修复通过产业链自上而下传导,带动原材料制造业利润快速增长,1-8月原材料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2.1%,较1-7月加快10.0个百分点,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除政策因素外,多重因素共同促成了利润高增长。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为增速反弹提供了统计基础,而其他损益项贡献显著,8月其他损益较去年同期增长696亿元,贡献了工业企业利润增量的63%,A股市场表现较好带来的企业投资收益增加是重要原因之一。## 未来趋势与挑战尽管8月工业企业利润实现大幅增长,但仍需清醒认识到增长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从短期来看,9月工业企业利润基数依然不高,可能继续支撑同比增速保持在相对高位;但10月后基数将明显抬升,2024年"924"后政策发力效果在去年四季度集中显现,将对今年同期增速形成压力。从行业内部结构看,利润增长的不均衡性较为突出。下游消费品制造业利润增长主要依赖酒饮料茶行业拉动,剔除该行业后,其余12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速为-11.5%,降幅进一步扩大,纺服、家具等行业利润增速均呈放缓态势。价格传导机制仍不完善,上游价格上涨未能有效传导至全产业链,部分中下游行业仍面临成本压力。库存周期也对未来利润增长构成潜在影响。8月末工业企业产成品名义库存同比增长2.3%,实际库存同比增长5.2%,均较7月末有所回落,显示企业仍处于去库存阶段,需求端的持续复苏仍需政策进一步加持。展望未来,要推动工业企业利润持续改善,需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一是继续深化扩内需政策,特别是培育新型消费热点,扩大有效需求;二是进一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利润合理分配;三是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实施精准调控,重点支持中下游制造业降本增效;四是加强政策储备与前瞻研判,应对基数抬升等潜在挑战,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
|